English
研究院新闻

屠新泉教授为《人民日报》撰文纪念入世12周年

2013-12-12

    人民日报新论:从“开放倒逼”到“改革促动”

屠新泉

2013年12月12日08:10    来源: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12年前的12月11日,许多人的工作方向都突然调整:政府工作人员扎堆参加培训,恶补WTO知识;公关和新技术类公司紧急开会,研究怎样沟通外国企业;涉外经贸、海关、金融、出版部门连续加班,制定并整理配套政策措施;垄断行业的老总纷纷表态,要更加重视服务客户……这就是媒体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第一个工作日的真实扫描。

  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第143个成员,使这个组织更加名副其实,而中国也因此具有了更显著的世界性。

  在加入WTO的15年谈判过程中,中国人焦虑甚至忧惧的是:国门大开之后,中国经济和企业能否承受来自世界的冲击?现实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中国经济有着远超预期的韧性和张力,中国企业也比人们所担心的要坚强。进口大潮着实来临,2012年货物进口总额比2001年增长6倍多,跃至全球第二,但出口也同步增长,2012年货物出口总额达到2049亿美元,雄踞全球第一。当时的中国银行业刚刚引进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看起来弱不禁风,与虎视眈眈的外国银行相比,宛如学徒与大师决斗,然而2012年的全球十大商业银行榜单中,中国商业银行占了四席。

  这成绩绝非唾手而得。中国政府利用加入WTO的契机,以开放促改革,极大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或许没有12年前的加入世贸组织,我们仍将沿着既定的道路前行,然而速度和力度无疑大打折扣。开放的市场竞争迫使各级政府以市场化的思维来定位自己的角色,中国企业特别是国企也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外资带来了先进技术、管理理念、市场渠道、人力资源,中国也为各国的产品、资源、服务提供了巨大市场。市场化赋予了中国经济强大的活力,全球化给了中国经济展现活力的世界舞台。

  加入WTO将我们锁定在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列车上,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这辆列车大大减速,让我们更好审视全球化的弊端,思考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不仅表明了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坚定决心,更显示出了中国超常的改革力和适应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提出,有力回应了西方对中国国家资本主义的指责,也厘清了近年来国内一些人对市场化道路的模糊和犹疑。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开放的经济,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就是开放的精神;推动政府简政放权,逐步退出微观、做好宏观,本身也是开放的举措。正如《决定》所写的,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如果说,12年前加入世贸组织,更像是一场对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提速倒逼,那么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无疑是对新的开放格局的有力促动。

  就在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不到一个月,历时12年的多哈回合谈判,几天前终于结出第一个硕果,在贸易便利化、粮食安全补贴、最不发达国家优惠待遇等方面达成了合作协议。对世贸组织来说,这是一个重大成果,而作为WTO的坚定支持者和重要受益者,中国的改革开放也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

  在开放中全面深化改革,在改革中不断书写开放新篇。今天的中国,有足够的能力和信心,迎来现代化征程上的再出发。

  (作者为对外经贸大学教授、中国WTO研究院副院长)


  《 人民日报 》( 2013年12月12日 05 版)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