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研究院新闻

虎年新春活动②:WTOer分享家乡习俗

2022-02-03

 

家乡春节的习俗蕴含了许多美好的寄托。一起来康康WTOer的家乡习俗!


山东淄博



刘玥君:在我的家乡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有一个特别的过年风俗——踩芯子,“周村芯子”是起源于明清时期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并被列入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踩芯子的多是孩童,她们穿着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服饰,演绎白蛇传、西游记、嫦娥奔月与龙女献宝等经典人物形象,女孩看似高悬空中没有立脚之处要靠男孩托举,其实是底座中有一根“芯子”的坚固铁棍支撑着她们。

芯子每年正月十三、十四和十五都会在指定道路上演三天,由每个社区与厂房各自筹备一个花车与节目。我的父母小时候常走好长时间的路到演芯子的路上吃着饼干观看芯子,这是他们过年为数不多的娱乐形式,我小时候也曾坐在爸爸肩头、站在路边高台上看芯子表演,这也是我最独特的儿时过年回忆之一啦,真心希望芯子能一直传承下去。


山东德州



滕慧:在我国北方山东地区,在除夕晚上全家人一起包饺子,在大年初一早上吃饺子,且新年的饺子要皮薄、馅多,捏严实,不能煮烂。肉馅饺子一般是使用猪肉、羊肉、牛肉、鸡肉等,素馅饺子一般是用各种新鲜的蔬菜,比如鲜香菇、芹菜、韭菜等。这碗饺子是以猪肉白菜为馅的肉馅饺子,寓意来年生活更加甜美。


江西南昌



陶清文:  在我的家乡江西南昌有正月初一“吃年斋”的习俗。大年初一的早餐,老南昌非常有讲究。我们这边‘作兴’大年初一早上吃素食,以豆腐、青菜为主,这叫‘吃年斋’,也叫‘报母斋’,表示对神明的虔诚。以前大多数人家大年初一早上吃青菜煮年糕、青菜水泡饭以及面点,但反正一定会吃青菜、白豆干之类的菜,寓意‘青青吉吉’,生活‘年年高’。有的老人初一不沾荤,表示一年的“素静”。春节吃年糕是南昌人的风俗之一。人们用优质大米和糯米搭配磨浆沥干水后,做成长条形状蒸熟,这是过年必备的食物,寓意“年年高”。


辽宁



胡津源: 在我的家乡辽宁有吃带硬币的饺子交好运的习俗。东北人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现在人们讲究卫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此外,东北人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的事都破坏,有驱灾避邪之意。


安徽芜湖


伍慧敏:鱼灯是流传于无为市的传统民俗舞蹈,又被称作“吉祥灯”“太平灯”“幸福灯”,素有“烧香打醮,抵不上红灯一绕”的美誉,入选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鞭炮锣鼓的喜庆声中,身着红衫腰系金丝带的威武大汉俯身碎步迈入广场,人手高举一盏鱼灯冲荡回旋,鱼贯欢舞。在头鱼“把子”带领下,鱼灯的平、侧、卧、翻、沉、浮等舞姿灵活自如,表现了风和日丽、鱼群欢跃、畅游江海的美景。

春节舞板龙灯也是无为人的习俗之一。在料峭的寒风里,龙舞者身着明黄色传统服饰,腰束红色腰带。他们精神抖擞,意气风发,舞出了龙的精气神,赢得满堂喝彩。


江苏镇江



嵇延:在镇江有“三怪”:香醋摆不坏、肴肉不当菜、面锅里面煮锅盖。每年春节前,镇江人都会去恒顺打酱油,“百善酱油”三公斤只需十元的价格吸引了不少镇江人前去排队。这几年“打酱油”活动已经发展成了镇江醋文化节。今年因为疫情原因,“打酱油”活动以线上下单、线下提货的方式开展。“三怪”中另一怪的水晶肴肉则是除夕夜饭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冷盘菜。水晶肴肉又名水晶肴蹄、是镇江市的一种传统特色名菜。该菜选用猪蹄为原料,经硝、盐腌制后,配以葱、姜、黄酒等多种佐料,以宽汤文火焖煮到酥烂,再经冷冻凝结而成。食用时,佐以镇江香醋,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山东青岛



梁钰:近几年,平度的茶山风景区、蓝树谷青少年世博园、文王山风景区等,纷纷打造了集民俗体验、美食品鉴、祈福法会等一系列传承中华年文化精髓的春节庙会。这些新型庙会是在传统庙会概念的基础上,突出祈福、民俗、美食等概念,并创新结合众多流行元素,让各个年龄层的人都能感受到新春的快乐。

庙会期间,文王山藏密佛堂和三清洞对外开放,可以看年画,赏民俗,祈福、学知识;在茶山风景区不仅能看到传统的舞龙舞狮、踩高跷、扭秧歌、划旱船等民间绝活儿,还可以看到剪纸、泥塑、木版年画、木偶戏、糖塑、面塑等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除此之外,大家还可以去玻璃天桥和滑雪场参观游玩。


河南周口



范潇:“担经挑”又称“担花篮”是河南周口地区所流传的一种原始的祭祖巫舞。农历初一和十五,会有一些上年纪的女香客(偶有男香客)于本地信仰的庙宇中表演,尤以农历二月二太昊陵(据传为伏羲氏陵墓)为盛。常为五人一组,表演时两人在旁边一个手持竹板,另一人手持木鱼或铜铃边敲边数唱,其余三人各担竹制经挑(形似扁担,但可发出类似竹板的声音)起舞,有时也会手持花伞起舞。

据考证“担经挑”,这种流行于陈地的原始巫舞至少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其地域包括河南省东南部和安徽省亳(伯bó)州一带。《汉书》记载,陈国的民俗是:“妇人尊贵,好祭礼,用史巫。”根据《诗经》中《陈风•宛丘》的描写推测,上古时期该巫舞的主要表演者应该是专门从事祭祀活动的年轻女巫。穿过滚滚时间洪流,如今跳此巫舞的老妇或许已经很少知道它的源流,但是对幸福生活的期盼却是千年来人民不变的朴素愿望。


河南安阳



孙蒙瑶:在安阳,去寺庙祈求新年平安已经成为了众多老百姓的传统习俗。在新年的第一天,大家都希望新的一年里全家人都平平安安、幸福美满。大年初一零点开始,大兴寺的周边居民都会选择前往烧香,寺庙内香火不断。小孩子也会前去求红绳,图个吉利。

近年来,由于国家提倡环保,禁止燃放鞭炮和烟花等物品,鞭炮相较前几年少了很多。这也有助于减轻放火压力,更好保护寺庙。另外,鉴于最近几年疫情传播,前去上香祈福的人们也都带上了口罩。



关雯心:贴春联,民间有“二十八,贴花花”的民谣,贴春联是民间过春节的一项重要内容,贴上春联意味着春节正式拉开序幕。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在家门口贴上春联和福字,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春联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我们过年的重要习俗,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避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浏览次数: